“满筐圆实骊珠滑,入口甘香冰玉寒”,每年秋后,赤峰市马鞍山村的山葡萄藤上都会挂满鲜嫩的小果实,串串成簇,浆果饱满,晶莹剔透。“就是这小小的山葡萄,如今已经成为造福全村百姓的‘大产业’!”提起这致富的“金豆子”,马鞍山山葡萄种植户老陈眼角的皱纹里都盛着笑意,语气里满是藏不住的自豪。
山葡萄如何成为致富的“金豆子”?赤峰市马鞍山村曾经是个经济基础薄弱、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贫困村,全村不仅缺乏支柱产业,还因过度放牧、开垦山林,导致生态环境一度恶化。20多年前,整村开始重视生态,实施封山育林,并凭借该区域海拔高、昼夜温差大和光照时间长的优势,着手发展山葡萄种植,截至2025年6月末,全村的山葡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3500亩,每亩收入平均达到5000元。通过山葡萄种植,不仅有效改善村里的生态环境,还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。“村民种葡萄的积极性高,而且近几年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,已经连续多年实现丰收”该村负责人介绍。
为助力马鞍山涉农及文旅产业发展,中国人民银行赤峰市分行整合金融资源,聚焦地区实情,持续为山葡萄种植等产业蓄力赋能,截至2025年6月末,中国人民银行赤峰市分行指导农业银行赤峰分行已经为全村61户农户提供贷款支持1100万元,为葡萄种植、农作物种植和牲畜养殖等引入“金融活水”。
中国人民银行赤峰市分行还积极对接当地涉农企业,优化支付结算、信贷供给、产品助销等各类金融服务,全方位满足企业服务需求,助力山葡萄全产业链发展。葡萄酒、葡萄饮品、葡萄果干......围绕做好“土特产”大文章,马鞍山村因地制宜,不断延长葡萄产业链条。该村采取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经营模式,持续做大做强山葡萄品牌,建成了集山葡萄观光、葡萄饮品开发、红酒生产销售、农家乐体验等为一体的红酒庄园,建成了酒厂,让葡萄从季节性生产变成全年性销售,拓宽了市场空间。以山葡萄产业为抓手,全村开辟了一条调结构、促致富、美生态的长效发展之路。“我家种植了6亩山葡萄,每年都不愁销路,平时我也在村里打工,家里的收入每年都能超过6万元,下一步,我计划着再多种几亩地葡萄”村民刘婶穿梭在葡萄架之间,一边小心翼翼减掉多余枝杈,一边满脸笑容地说道。
随着生态环境的优化,信贷资金到位,马鞍山村里修通了旅游公路,还积极推进农业与文旅融合发展,每到夏天和秋天,外来游客络绎不绝,除了品尝葡萄酒、参观庄园,还可以游玩马鞍山国家森林公园,欣赏青山、花海、梯田,走玻璃栈道,近距离感受大自然之美。随着游客增多,村民们纷纷开起了“农家乐”,马鞍山村委牵头成立了旅游合作社,每户“农家乐”年均收入超过10万元,实现了百姓在家门口就业,致富路越走越宽。
此外,中国人民银行赤峰市分行持续夯实信贷助农成果,组织辖内商业银行推广“农易贷”“福甜贷”“惠农e贷”等特色助农信贷产品,为乡村振兴提供信贷力量,截至2025年5月末,赤峰市涉农贷款余额1377.32亿元,较年初新增48.16亿元。
|